2024-04-29 17:50
从国家到社区、从社区到个体,“积极应对老龄化”是关乎各层级系统,关乎每个人的事。中国的养老模式简称“9073”,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看起来,应对老龄化主要是家庭的责任,但实际上,个体家庭不可能孤立生存,而是需要互助与关爱,在一个附近的人际关系网络里生活。研究困境家庭问题的社会企业家希拉里·科特姆有一个观点:“无论是陷入慢性病的患者、被孤独围困的老年人,还是陷入迷茫的年轻人,最重要的都是打破孤立,编织一张人际关系网络。这不仅有助于困境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改善日常的生活。”
老去绝不等于走向困境,翻看硬币的另一面,人均预期寿命稳步提升,这意味着人的一生有1/3甚至超过1/3是以老龄身份度过。如何延长健康寿命,并在这个阶段保持独立,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网络,持续成长并能实现人生意义与继续创造价值,是每一个人在变老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的生命课题。
从社会的角度,也需要将老年人的经验、技能和资源作为社会的积极财富来看待。7%的社区养老,需要构建一个围绕15分钟生活圈附近的服务体系和支持体系,帮助个体将老龄阶段融入生命周期全面发展中。想象一下,1个独居老人或1个老两口家庭,生活在这样的社区里:Ta们知道这个社区里有哪些服务,这些服务也知道这位老人,Ta们在社区中有朋友,有令人愉悦的兴趣社团,有容易去且爱去的社区中心、公园、广场,也能方便的获得学习、解决困难的专业支持,自己也有机会去支持别人并收获快乐与认可。更进一步,Ta可以与社区里其他的成员形成组织,活用身边的资源去协作创造靠自己和少数邻居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这样的乐龄友好的社区是不是会让我们期待,并不再那么令人畏惧变老呢?尽管这样现成的美好社区非常稀少,在万物互联、高速变化的时代,社区的关系正在逐渐“沙化”。但新的“粘性”的关系,是可以由“人人参与”去一点点主动创造的。通过参与,个体在社区中的主体性才能够被体现,通过过程中的交往、协作,收获信心、信任与能力,才能从“我”到“我们”,创造大家的社区。这个过程,并不是回到乡村、或是大院儿那样的“熟人社会”,而是需要一些行动者思考并拥抱新的方法、模式或技术。2024年,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携手恩派公益、大鱼营造、盘古智库,对国内七个城市的老年议题行动者和组织展开赋能支持。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提案者:有的乐龄提案人是“趣缘达人”——热爱园艺、摄影等兴趣爱好,并将这些兴趣转化为连接和带动更多长者参与的互助行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也为社区带来了环境改善与文化活力;有的长者在退休前就有社区治理工作经验,Ta们凭借自身的组织力和资源,继续在社区中发挥领导力,推动社区互助组织。还有的长者将专业/职业身份转变为服务社区的新身份和新能力,创造了创新又互利的社区活动。
音乐达人开展跨龄音乐课 | 图片来源:第三人生空间此外,也有青年也参与到老年议题的探索中,Ta们不仅希望活用自身的创意和技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社区支持,还通过促进跨代际的理解和沟通,致力于推动更融合的社区社会网络形成。
青年老年共创美食地图 | 图片来源:老友新朋Friends对于长者而言,完成活动不是最重要的目的,能够通过通过行动展开思考,感受到行动背后的意义,收获能力、社会交往的新关系,并从中找到自我价值才是根本的目的。在行动过程中,长者需要通过与他人建立协作,形成自组织协商讨论共同完成行动,并接受来自行动小组内部与外部的反馈,从而建立起更为熟识和互信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得到了积累和加强,并进一步为更多长者能够积极迈向“第三人生”提供支持基础。第三方组织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Ta们应当从传统的服务提供者转变为支持者,与长者们一起探讨和构建一个行动支持系统。或许,这样的社区将成为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未来。2024年老龄议题研究项目组
项目顾问|何嘉
项目统筹|马国栋
视觉设计|王茜
产品研发|林子杰
社群运营 | 马国栋 谭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