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欺凌”还是“闹着玩”?


   当孩子回家说“我被欺负了!”家长该如何介入?


“取外号”算不算欺凌?


“和老师说过了,老师也教育过了,但是那几个孩子的(欺凌)行为还在继续,我该怎么办?”


………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们应对校园欺凌?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恩派基金会联合重庆两江新区慈善会、昆明市官渡区恩派社会创新发展中心,在重庆两江新区礼嘉街道富安社区开展了一场校园反欺凌开放日,尝试跳出校园,给家长和孩子们一个共同讲述“校园反欺凌”的平台。


单纯的校园也不全是纯净和拼搏,在学校一些“隐秘的角落”,被校园欺凌的个体有着难以言说的困苦,校方的遮掩、孩子的懵懂,家长被蒙在鼓里,这让校园欺凌虽然发生在身边,却时常听到在“热搜“。


以下是现场互动记录,带领大家窥探“隐秘的角落”,探寻破题的思路。


认识欺凌

是“欺凌”还是同学间闹着玩?


“我不喜欢那个幼儿园小朋友,不想和Ta玩,就经常打Ta。”这是四岁半的小西瓜讲述他的故事,也是场互动的孩子们中唯一一个认为自己是“欺凌者”的孩子。


当时他安静在旁边听着工作人员和其他小朋友科普欺凌及欺凌的一些形式后,带着不好意思和抱歉的语气开口讲述了他的故事。


工作人员问他:“那你听完刚刚阿姨的科普后,有什么收获呀?”


小西瓜:“打人是不对的,不喜欢Ta,也不能打人!”


我们对小西瓜的坦诚和转变感到很惊喜,也意识到,欺凌从很小就发生了。



根据小西瓜的讲述,我们可以识别以上行为是身体欺凌。校园欺凌可分为关系欺凌、言语欺凌、身体欺凌、网络欺凌等形式。在实际生活中,身体欺凌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形式,而关系欺凌、言语欺凌及网络欺凌因隐蔽性较强,往往被我们忽略。



总结来讲,当受害者被一个或多个学生或老师故意、反复、持续地作出负面行为(行动、言语等),对受害者造成身体上及心理上的伤害或不适应,发生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经常性的特殊攻击行为,都是校园欺凌。


直面欺凌

受到“欺凌”要告诉大人


“我们班有小朋友给别人起外号,听到后,我就告诉了老师,老师就安排了‘文明小老师’帮助这位给别人起外号的同学(改正行为)!”七岁的橙子,自豪的说。


工作人员问她:“那以后你再看到别人这样呢?”,橙子坚定地回答:“制止Ta,告诉Ta这样是不对的!”


在现场我们还收到了10位互动的大小朋友关于“起外号”的感受,大家都是感觉“不舒服,不喜欢,希望他们不要这么叫!”有几个家长都表示:“我有听过孩子和我提这个事情,还说闹着玩的,但是今天知道孩子不舒服,记得还蛮久的。以后我要多花点事情和孩子聊一聊学校的事情。”



其实只要不出圈儿,不是恶意蓄意,不是持续重复欺压侮辱,没有造成身心伤害就好,孩子们之间的吵闹是非常正常且普遍的。而觉察行为之中的“恶意”、及时观察行为的动态变化、充分辨析行为带来的后果,这是作为成年人的家长才能完成的任务。我们需要通过平时对孩子的细致观察、有意识询问无条件支持来给予孩子“反欺凌”的勇气。


反抗欺凌

告诉老师,但“欺凌”仍在继续


“他们天天在走路的时候,从后面踢我,我告诉老师,也没有用!”6岁的肖肖气愤地讲这件事。


“我告诉肖肖踢回去,但是肖肖不会这样,这件事让我还蛮焦虑的!”肖肖妈妈这样讲到。


在开放日现场,很多位家长表示对于孩子们讲的“欺负”事件,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之前因为经常把班级里面的一些欺凌事件告诉老师,被起外号了,只能习以为常,互叫外号‘解决’。”11岁的小泽苦笑讲述了他的故事,“我爸妈也积极的想办法,但目前没有解决。我们班还有一个人,Ta因为习惯性偷东西被孤立了,现在他一被惹就很暴躁,感觉Ta情绪都不好了,反正我们班,这些事情全校有名的很。”


小泽详细的把学校和班级告诉了我,他期待有一些人可以帮助到班级去解决这些“欺凌”事件。



在本次开放日中,大多数孩子们和家长都在积极的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并没有因为恐惧而“默不作声“,所以“勇敢”正是让孩子避免欺凌、反抗欺凌的最重要一步。


作为被欺凌孩子的家长,我们需要重视孩子们的诉求,与孩子们统一战线,鼓励孩子们勇敢起来,和孩子一同积极寻求转变的方法,不要一味的指责,让孩子更加孤立无援。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反欺凌的书籍、一起去学校和老师沟通解决办法、和孩子们探讨积极的人际交往等,都是非常有益的做法。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意识到:“遭遇欺凌”不是我们的错,无论如何,“孩子已经做的足够好了!”,而反欺凌这一课题,我们应当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去面对。


公益行动

粉红救兵,让每一个孩子免受欺凌


当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已经出现有起外号、被排挤的现象,这就意味着欺凌的发生。


在本次开放日现场,家长们普遍认为校园反欺凌,是需要系统学习和介入的事情,我们也邀请家长们加入了我们的“粉红救兵,让每一个孩子免受欺凌”志愿者队伍,可以参与我们的工作坊中,去学习如何识别、介入校园欺凌事件的方式方法。



我们将持续通过开展系列反欺凌科普工作坊去传递尊重差异、平等待人、友爱同学的理念和价值,组建起“粉红救兵”志愿者队伍,一起为建设“零欺凌”的成长环境而努力。


*文中所用名称均为化名



守护少年的你】是恩派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校园反欺凌科普”、“小鱼解忧邮局”、“选择的力量”、“隐秘的角落”、“守护我们的童年”、KOP家委会等分项目,以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可持续的联动机制,有效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如果你希望同我们一起构建一个美好、包容的儿童友好社区,可以通过下方二维码捐出一份爱心,帮助受困于校园欺凌的孩子们走出困境。



上海浦东新区恩派公益基金会(简称“恩派基金会”)是由恩派于2015年8月发起成立的4A级公募基金会。致力于构建社区发展的支持体系,聚焦支持社区老人、儿童、脆弱群体、流浪动物、低碳环境、社区空间、应急救灾等社区议题的有效解决,建设多元线上社区募资渠道、夯实全国线下社区公益网络,支持社区参与者、服务者、支持者更便捷地参与社区建设,营造人人可参与公益的社区生态,从建设“小社区”着手,以期促成平衡、信任、共治的社会。